几千年以来,人类一直在与病邪作斗争,在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史上,唯一连续几千年未曾断层的医学,就是中医学。
在过去的几千年中,中医一直在奋力地为捍卫生命健康而努力,时至今日,中医在临床中依然绽放着独树一帜的光辉。
古往今来,人们最害怕的疾病是什么?可能很多人会说,当然是“癌症”啦,其实最让人害怕的疾病应当是“温疫”。
为什么呢?温疫具有传染性。
《黄帝内经》曾说,“五疫之至,皆向染易”,不仅需要“正气存内”,还需要“避其毒气”。
对于防疫的方法,中医自古就有奇方妙法,比如大唐药王孙思邈,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就有“避温”专篇,其中收载的一些方法,对于防疫有着积极的作用。
一、桑根辟瘟方
原文:正月旦,取东行桑根,大如指,长七寸,以丹涂之,悬门户上,又令人带之。
处方:桑根或桑白皮20~30克,朱砂1~2克。
用法:正月初一或温疫流行时,将桑根(或桑白皮)与朱砂混匀,盛于布袋中,悬挂于门前或家中四角,外出时并佩戴于腰间。
解读:《外台秘要方》也载此方。《本草纲目》谓,桑白皮,甘寒,补虚益气,泻肺中水气,泻肺火,治肺气喘满,止霍乱吐泻,杀腹脏虫。
丹即丹砂,又名朱砂,甘,微寒,有毒,杀精魅邪恶鬼,除中恶腹痛,解痘毒,驱邪疟,还可解沙蜂叮螫毒。
《外台秘要方》也载口服一味朱砂可辟温疫。
二药配伍,具有清热泻火、解毒杀虫、止咳平喘之效,可用于热性疫病的预防与治疗,染疫患者临床可见发热、咳喘、神昏等症状。
方中特别强调了桑根之份量,如“大如指,长七寸”之谓,可见此方用作防疫时,桑根剂量要足够,否则可能影响疗效。
《肘后方》所载此方并无丹砂,因此若无朱砂也可。
二、雄黄散
原文:避温气,雄黄五两、朱砂、菖蒲、鬼臼各二两。上四味治下筛,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。
处方:雄黄25克、朱砂10克、菖蒲10克、鬼臼10克
用法:上四味共磨细粉,温疫流行时,将药粉涂抹于双手心、足心、胸前、前额两眉中间、鼻唇沟及两耳耳门穴处。或取此药粉10克装入布袋,制成药囊佩戴于腰间也可。
解读:《外台秘要方》也收载此方。
雄黄,苦寒,有毒,《本草纲目》谓:能杀百毒,辟百邪,杀蛊毒,人佩之,鬼神不敢近。带之入山林,即不畏蛇。又治暑湿泻痢与伤寒咳逆。
古方常以一味雄黄或吹鼻中或佩戴头上腋下或洒屋内以辟邪。可见雄黄可能有广谱抑菌抗病毒的作用。
朱砂,甘,微寒,解毒祛邪辟瘟。
菖蒲,辛温,《本草纲目》谓:主治风寒湿痹,咳逆上气,喉痹肿痛,温肠胃,止心腹痛,霍乱转筋,治鬼气,杀诸虫。
又谓:端午日,切菖蒲渍洒饮之,或加雄黄少许,除一切恶。
至今,我们仍有端午节门前挂菖蒲以辟邪温气的习俗。
鬼臼,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根茎,性辛温,有毒,主杀蛊毒、鬼注精物,避恶气不祥,逐邪,解百毒。
民间用于治疗咳嗽、胃痛、跌打损伤与蛇伤。
上四味配伍,具有杀虫解毒、止咳消肿、祛湿止痛之效,四药寒温并用,而寒药剂量远较温药剂量为大,因此该方主要用于湿温疫的预防,染疫患者临床可见咳喘咽痛、泻痢腹痛等症状。
若调节菖蒲鬼臼总量,使之大于雄黄朱砂总量时,此方也可用于寒湿疫的预防。
三、避温粉身散
原文:避温病,粉身散常用方:芎、白芷、藁本各等分,上三味治下筛,纳米粉中,以粉身。
处方:芎30克、白芷30克、藁本30克、米粉30克。
用法:上三味中药共磨细粉,并与米粉混匀,温疫流行时,取药粉涂抹全身上下。
或取前三味之药粉10~20克装入布袋,制成药囊佩戴于腰间也可。
解读:芎,产于四川者质优量丰,是为川产道地药材,故名川芎,辛温,活血行气,祛风止痛,《本草纲目》谓:燥湿,温中内寒,主治中风入脑头痛,诸寒冷气,中恶卒急肿痛,一切风,一切气。
古方治头痛不离川芎。
白芷,辛温,解表散寒通鼻窍,祛风燥湿止痛,《本草纲目》之“神白散”治一切伤寒及时行,即以白芷要主药。
藁本,辛温,祛风散寒,除湿止痛,《本草纲目》谓:治一百六十种恶风鬼疰,治太阳头痛巅顶头痛,痛连齿颊。
三药均为中医治头风疼痛及风寒湿痹痛之要药,且三药原植物都来源于伞形科,其所含之挥发油成分可抑菌抗病毒,将之涂抹于身上可起到辟瘟疫的作用。
米粉在此方中主要是作为一种辅料使用,以增加全方粉身的舒适度。
前述三药配伍具有祛风散寒、除湿止痛之效,全方性辛温,可用于寒湿疫病的预防与治疗,染疫患者临床可见恶风、头痛、困乏、身重等症状。
四、桃枝汤浴法
原文:凡时行疫疬,常以月望日细剉(古同“锉”,折断或铡切)东引桃枝,煮汤浴之。
处方:桃枝100~200克(向东生长者更好)。
用法:农历每月十五或温疫流行时,用桃枝加水煮汤沐浴或泡足。
解读:月望日,即农历每月的十五。
时珍曰:典术云,桃乃西方之木,五木之精,仙木也,味辛气恶,故能厌伏邪气,制百鬼。
桃茎及白皮,除邪鬼中恶腹痛,去胃中热,治疰忤心腹痛,解蛊毒,辟疫疠,疗黄疸身目如金,杀诸疮虫。
《本草纲目》“瘟疫”主治药下有桃枝、桃橛(残茎)、桃符并辟疫之说。
桃枝与桃茎来源为一物,故也有解毒杀虫辟疫之用。
古方中凡是用桃枝治病者,多嘱用东引枝,即是向东生长的枝条,这是基于五行学说的考虑,东方属木,木性生发、条达,向东生长的桃枝生发、条达之性更著,更具升浮之力,也更有利于祛邪辟疫。
《中国药典》载桃枝是蔷薇科植物桃的干燥枝条,性苦、平,功能活血通络、解毒杀虫,主治心腹刺痛,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,疮癣。
实验研究发现,桃枝的有效成分可能与黄酮类、挥发油等物质有关(《桃枝的化学成分定性研究》《桃枝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GC-MS 分析》)。
从古今的用法与现代研究来看,桃枝可能还具有抑菌抗病毒的作用,此方可用于临床表现为心腹痛、身痛、身痒或黄疸等症状的疫病预防。
总体来讲,药王孙思邈所收录的这些防疫良方,无论是在古代,还是在现代,都有着借鉴的意义。
虽然这些方法,已经离我们很久远,但古代中医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经验,至今依然需要继承和发展。
【本文由“金兰中医学社”新媒体独家出品,图片来源于网络。作者叶冰(中医博士、副主任医师、硕士生导师;云南著名中医药学家吴荣祖亲传弟子;当代中医方剂学泰斗邓中甲亲传弟子)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、复制】